當前位置: 紅果小說 軍事歷史 貞觀大閑人 第961章 柩前即位

《貞觀大閑人》 第961章 柩前即位

貞觀大閑人最新章節

李治與晉公主抱頭痛哭許久,兄妹二人泣訴喪父之痛,一個時辰以后,天已微亮,殿外傳來宦小心翼翼的請奏,稱長孫無忌為首的文武百求見。

李治拍了拍小兕子的肩,使勁臉上的淚痕,嘶啞著聲音道:“宣見。”

小兕子朝李治行了個蹲禮,知趣地告退了。

沒多久,長孫無忌,褚遂良,李績,李素等朝臣魚貫殿,眾人面朝李治跪下,正式地行了三拜之禮。

李治愕然,隨即不自覺地向李素,李素低調地混在人群中,垂頭不發一語。

良久,長孫無忌沉聲道:“先皇龍馭賓天,大唐痛失圣君,臣民悲痛萬分,長安城可聞夜哭嚎啕者百里,此皆為先皇在世之時所積福報也,臣等懇請太子殿下勿使哀憂過甚,傷損神。”

李治紅著眼眶點點頭:“舅父與百好意,我領了,爾等且退下,我想再陪陪父皇……”

長孫無忌接著道:“臣所托,還有一事請奏。”

“舅父請說。”

長孫無忌頓了頓,緩緩道:“名正方可言順,殿下是先皇指定的東宮儲君,殿下仁德天下皆頌,臣民景服,國不可一日無君,殿下是名正言順的大唐儲君,故臣代百請命,請太子殿下馬上登基,即皇帝位,以國君份辦理先皇喪事,事可俱矣。”

說完長孫無忌帶頭朝李治深深叩首,后面的百異口同聲伏地道:“臣等請太子殿下即大唐皇帝位。”

李治一驚,嚇得后退三步,后背頂在靈柩上方才停下,呆滯半晌,忽然氣憤道:“父皇尸骨未寒,爾等不思辦理喪事,竟急著讓我登基即位,是何居心?”

長孫無忌平靜地道:“名正言順,是辦理國喪的前提,自周漢以來,都是國君辦理先皇的喪事,大唐亦不可違制,請殿下即位。”

Advertisement

群臣再請:“請太子殿下即皇帝位。”

李治流淚搖頭:“我做不到……父皇就在這里,要我扔下父皇的尸骨不理,急匆匆跑去登基,我做不到!此非人子所為也,我若此時即位,何治理天下?”

長孫無忌道:“臣等勸進,不僅出于公心,臣等還有先皇崩逝之前留下的詔,詔里寫得明明白白,先皇讓殿下馬上即位,此舉合周漢之禮,無違禮制,天下人不會說什麼。”

李治皺眉:“詔?我為何不知?”

長孫無忌嘆道:“先皇視殿下為至孝之子,知殿下不可能答應馬上即位,遂瞞著殿下,將詔同時給臣,褚遂良,李靖,李績四人,先皇還說,若殿下不肯即位,可當殿宣示詔……”

說著長孫無忌從懷里掏出一卷黃絹,當著群臣的面徐徐展開,念道:“夫天命之重,綠錯奉其圖書,天子之尊,赤縣先其司牧……皇太子治,大孝通神,自天生德,累經監達機務。凡厥百僚,群公卿士,送往事居,無違朕意。屬纊之后,七日便殯。宗社存焉,不可無主,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,依周漢舊制,軍國大事,不可停闕,尋常閑務,任之有司……”

長長一篇詔,表達了四個意思,其一,命李治“柩前即皇帝位”,其二,軍國大事不可停闕,其三,喪事不可鋪張,其四,自省己

長孫無忌宣念詔過后,大殿久久沉寂。

半晌之后,長孫無忌再次拜伏于地,大聲道:“請太子殿下遵先皇詔,即皇帝位!”

群臣異口同聲道:“請太子殿下即皇帝位!”

李治淚眼看著眾人,口道:“我不能……”

話沒說完,人群里傳出一道悉的聲音。

Advertisement

“殿下,請遵先皇詔!”

李治抬眼去,卻見人群里李素朝他暗暗點頭,李治怔忪許久,方才緩緩道:“既是父皇詔,我……不得不遵。”

說著李治轉在李世民的靈柩前跪下,大泣道:“父皇臨終仍為社稷憂勞,兒臣不孝也,今父皇有詔,兒臣不得不遵,父皇恕我。”

說完李治伏地大哭,長孫無忌等眾臣皆落淚哭泣。

許久之后,長孫無忌抬袖拭淚,咳了兩聲,轉面朝眾臣,沉聲道:“著中書省學士起擬新皇登基詔書,六部及轄下各署員準備登基大典事宜,侍省與殿中省宦負責清理宮闈,準備新皇儀仗,諸公各行其職,不可怠惰。”

…………

一個時辰后,一場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開始了。

長安城四品以上員著正式朝服宮,太極宮所有宦和宮忙著打掃宮闈,當然,因為國喪之期,新君登基亦不可披紅掛彩,于是在一片素白的喪服和白幡之中,李治的登基大典匆忙開始。

清晨第一縷到太極殿的檐角上時,鐘鼓樓清脆的鐘聲敲響,鐘聲節奏緩慢,悠悠揚揚在全城回,長安城四品以上員及各國使節近五百余人站在太極殿前的廣場上,黑的人群聚集一雀無聲。

辰時一刻,鼓聲隆隆,四十九名大漢抬著金輦,緩緩從后宮走出來。

李治跪坐在輦上,頭戴帝王金冠,金冠前十二玉旒垂下,遮擋住他的面容,令人心生敬畏,上穿著明黃龍袍,手上握著一只玉璧。隨著輦緩緩前行,一帝王威儀撲面而來。

廣場上的群臣和各國使節同時跪地,山呼皇帝陛下。

因為時正國喪,登基大典所用禮樂皆廢,所有大典樂設而不作,準鳴者僅有鐘鼓樓的鐘鼓。沒有喧囂的禮樂,李治的輦踩著隆隆的鐘鼓聲徐徐而進,反而更平添了幾許威嚴迫,百無不敬畏拜服。

Advertisement

太極殿,新君升座,尚書省右仆長孫無忌立于李治側,手執黃絹唱名,百群臣依名而,向新君行跪拜禮。

冗長的禮儀過后,鐘鼓聲頓止,太極殿一片寂靜。長孫無忌往前走了兩步,面容肅穆地環視群臣,揚聲道:“臣長孫無忌,奉旨宣《即位大赦詔》,諸公咸聞,有司頒行。”

群臣再拜。

長孫無忌腰得更直,聲音洪亮地道:“……大行皇帝奄棄普天,痛貫心靈,若湯火。思遵大孝,不敢滅,永慕長號,將何逮及……”

即位詔書很短,二百來字念完,群臣三拜。

長孫無忌又道:“新朝年號事宜,經三省諸臣工商議,陛下納準,《周禮》曰:‘示祈福祥,求永貞’,元德充曰‘徽’,是故,自元旦始,大唐改元‘永徽’。”

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之后,太極宮繼續國喪大禮,八百僧人道士做足了七日道場法事,貞觀十九年五月初六,新君李治與朝臣們將李世民的昭陵。

清晨細雨紛紛,位于醴泉縣的昭陵外,朝臣們跪在泥濘的鄉道旁,四十九位軍壯漢抬著棺柩,朝昭陵蹣跚而行,八百名僧人道士盤坐于地,念誦往生經文,李治著喪服,一手扶著李世民的棺柩,踉蹌跟著隊伍走。

天地低昂,黑云頂,道路兩旁冗長的牛角號嗚咽吹響,回在空悠悠的山林外,靈柩后方是黑的送葬隊伍,從文武百到羽林衛,還有數以萬計自發前來的平民百姓。

昭陵陵園占地約三十萬畝,功臣陪葬者數十,其中包括了名將秦瓊,和有名的諫臣魏征等,李世民在世時都曾下旨賜這些從龍功臣陪葬昭陵的殊榮。

Advertisement

更重要的是,貞觀九年去世的長孫皇后也安寢在這昭陵中,這座陵園實則便是李世民夫妻二人的合葬墓。

昭陵的規模不算大,當初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便曾有過叮囑,陵墓不可大興土木,勿使勞民傷財,李世民確實做到了承諾。昭陵最初只是醴泉縣九山主峰下挖出的一個石窟,同時它也是古往今來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,長孫皇后逝后,李世民只用了量的民夫工匠稍作修葺,貞觀九年后,又陸陸續續改擴建了幾次,規模都不算大,所以昭陵至今看起來仍有些簡陋。

李世民的棺柩在泥濘地里彳亍而行,行至陵墓石門前,李治與群臣扶柩痛哭嚎啕,在僧人們的經文聲中,棺柩被衛徐徐送陵墓,這位古今難見的偉大帝王與一生摯的妻子終于長眠于陵墓中,永遠告別了人間。

李素站在開啟的陵墓石門外,定定注視著這座滄桑古樸的巨門,門一片漆黑,與外面形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,一扇門仿佛分隔了兩界。

常涂今日穿著盛裝,并非宦常穿的絳紫袍服,而是一雪白的圓領長衫,稀疏的頭發梳得整整齊齊,向上挽一個嚴謹的髻,用一支翠綠的玉簪固定住,整個人看起來像一位察世事滿腹韜文的學者。

李素神復雜地看著他,張了張,卻不知該說什麼。

常涂站在陵墓石門前,卻先朝李素笑了笑。

“李縣公,你我今日就此別過了。”

李素嘆息道:“常公公若不愿……”

話沒說完,常涂搖了搖頭,打斷道:“生死追隨陛下,是我當年發過的宏誓,李縣公莫再說了,污了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。”

李素只好嘆了口氣,黯然不語。

常涂朝他又笑了笑,道:“臨別之時,常某有幾句話想對李縣公說,也算是聊補陛下曾經的未盡之言吧。”

李素急忙道:“愿洗耳恭聽。”

常涂沉片刻,道:“當年陛下還是秦王時,我便侍候陛下,這些年追隨陛下,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,也見過形形的人,常某不得不說一句,李縣公足下是我今生僅見的俊杰人,你的才智,你的功績,你說過的驚人之語,做過的驚人之事,常某無不由衷欽佩,難怪陛下對你如此重,憑心而論,世上有李縣公這般人,大唐之萬幸也。”

李素苦一笑:“此時此地,常公公就不必說這些吹捧的話了吧。”

常涂笑道:“并非吹捧,實是發自真心,你并不知道陛下多麼重你,私下里常在我面前說起你,言中亦多般褒揚推崇,無數次惋惜長嘆上天無眼,為何沒有一個類若子正之皇子……”

說著常涂嘆道:“不過,李縣公才智超凡,若無世之俗慧,恐亦難長久,這也是常某的一句諫言。這些年朝臣們來來去去,飛黃騰達者,鋃鐺獄者,甚至滿門皆斬者,常某都見得多了,難免有些慨。朝堂里做,憑的不是做事,而是做人,若做人做事皆有建樹者,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,李縣公雖然做多年,可一直與朝廷和陛下若即若離,說是高人士之,卻也難免令陛下不悅,自古君上無德,高士乃。但陛下常言己過,言稱縱算不得圣君,至不算昏君,李縣公這般疏離于朝堂君上,明君知你淡泊,不紛爭,若是換個心量狹窄的君王,焉知怎生看你?”

常涂笑著看了一眼旁邊言又止的李治,抬了抬手,止住李治的話頭,向李素道:“李縣公年紀輕輕便為大唐立過如此多的功績,令天下人敬仰不已,但常某最佩服的卻是李縣公的世之道,如此年輕便知‘盛極必衰’的道理,幾番推升遷,以懶散之狀示人以無害,用以自保避禍,更妙的是,滿堂君臣皆看出了你的用心,可是因為你的年齡而不與你計較,往往一笑而恕,這是李縣公用心最妙的一著棋,勉強也算是謀吧……”

李素老臉一紅,這……算不算當面打臉?

常涂笑完又嘆了口氣,道:“只是,李縣公,往后呢?當你年紀漸長,懶散慵憊這一招你能用到老麼?要麼,索辭去所有爵,安安心心當你的富家翁,要麼,改一改世之道,竭盡全力輔佐君上,君臣共創一番轟轟烈烈留名青史千年的功業,不想做卻心憂天下,自保避禍又忍不住木秀于林,李縣公不覺得太矯了麼?到頭來兩面不討好,未來史為你立個列傳都不知如何定義你,一生都無法有個圓滿無憾的結果,這樣的一生,李縣公覺得有意義麼?”

常涂嘆道:“陛下臨終前托了你許多事,李縣公肩上的擔子不輕,未來大唐數十年里,唯見足下一人獨領風,可是,你難道便打算就這樣遮遮攔攔的當做事麼?我本是局外人,本不該說這些話的,只是臨別之前,我實在不忍陛下所托非人,不得不說幾句逆耳直言,還請李縣公三思。”

抬頭看了看天,常涂神閃過一抹壯烈悲愴之,哈哈笑了幾聲,哂然拂了拂袍,道:“時辰已至,我該進去陪陛下和皇后了,諸位,別矣!”

說完不待李治等人出聲,常涂毅然轉,走進漆黑的陵墓中。

李治神悲戚,默立良久,最后終于嘶啞著聲音道:“吩咐衛落下石門吧。生死之誓,我只能全。”

機括聲喀嚓作響,數萬斤的隔世巨門緩緩落下,最后咚的一聲沉悶響聲,石門徹底隔斷了,也將常涂隔絕在陵墓之

李治和李素仍靜立于陵墓外,半晌,李素忽然面朝石門長揖到地,大聲道:“常公所言,李子正記住了,你我來世論,我欠你一壺忘年酒,來世記得向我討要。”

石門,卻無半點回音。

李治扭頭看著他,道:“常公公所言,我覺得頗有道理,子正兄以往行事遮掩,是害怕位極言多,招惹禍事,或怕父皇猜忌,如今我已登基為帝,對你,我一生不疑,子正兄何不放開襟,舒放凌云之志?”

指了指灰沉的天空,李治忽然大聲道:“你有多長的翅膀,我給你多大的云天!”

這句話說得很大聲,后面靜立的朝臣們都聽到了,聞言不由驚愕,所有人的目瞬間聚集在李素上。

李素嘆了口氣,朝李治行了一禮,道:“第一,陛下已登基為帝,從今日始,請陛下自稱‘朕’,第二,對臣,陛下直稱‘子正’即可,不可稱‘兄’,此為君臣之禮,朝儀統,第三……”

李素沉片刻,緩緩道:“此生世,我只憑本心,往后……亦如是。”

猜你喜歡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

問題反饋

反饋類型
正在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