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朱棣是個杰出的軍事家,他率領的明軍曾經五次出征北伐,將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打得沒了脾氣。
蒙古大漠一眼看不到邊,蒙古騎兵機動性很強,想要完全消滅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況且自古以來,打仗需要經費,長期勢必消耗大量軍費,如此一來經濟壓力巨大,財政出現緊張。

在此情況下,朝中出現厭戰情緒,大臣們紛紛勸說朱棣停止這勞民傷財的北伐。
朱棣卻一意孤行,不顧文武大臣的堅決反對,在永樂二十二年(一四二四年)四月開始第五次發兵親征漠北。
這一次依舊不見蒙古武裝主力,搜索幾個月之后,明成祖朱棣自己也覺得沒有必要再耗下去。他對隨行的英國公張輔等大臣說:「以前的皇帝跟游牧民族作戰的時候,都是以打跑他們為最終目的,不會窮追猛打。現在我們幾次征戰已經取得了很好戰果,蒙古武裝已經被消滅殆盡。」
「這茫茫廣漠之地,要想將他們斬盡殺絕,就好比大海撈針一樣,根本無法做到。最重要的是,將士鞍馬勞頓,朕于心不忍。」
大臣們一聽皇上的意思是想給自己找台階下,他們趕緊給皇上搬梯子。
兵部尚書李慶進言說:「今已鏟虜之穴,破虜之眾,塞北萬里無虜跡,雖有幾個漏網之魚,已如喪家之犬,偷生窮漠之地,陛下天地大德,并不想斬盡殺絕。」
意思是說,現在北伐已經取得很好戰果,蒙古武裝被消滅差不多了,消滅他們也不是難事,只是陛下宅心仁厚,于心不忍。

成祖一聽,這馬屁拍得好,他龍顏大悅,下詔班師。
可是就在撤軍的路上,出了問題,明朝大軍分東西兩路回師,約定在開平會師,合到一處。明成祖親率東路騎軍從近路返回,武安侯鄭亨等領步兵則從西路返回。
七月七日明成祖途經清水源,看到道旁有懸崖峭壁,足有數十丈高,他來了靈感,命大學士楊榮、金幼孜撰文紀行,懸崖上刻石留念,好讓后人在千百年后還知道,他朱棣曾經御駕親征到過此地。
這時候的明成祖當然是十分驕傲,但是人家有驕傲的資本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